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传统名戏经典二人转都叫什么名(有什么好听的二人转,老人爱听的)

传统名戏经典二人转都叫什么名(有什么好听的二人转,老人爱听的)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5-08    点击:  380 次

传统名戏经典二人转都叫什么名

网上有关“传统名戏经典二人转都叫什么名”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有什么好听的二人转,老人爱听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二人转有拉场戏和小帽的说法。

小帽(俩人或一个人吧)一般很出名的有《对花》、《双回门》、《月牙五更》、《小拜年》等

拉场戏(多人)一般有名段有《大西厢》、《回杯记》、《江南寡妇》、《马前泼水》、《包公断太后》、《包公赔情》、《猪八戒背媳妇》等

您要是喜欢二人转,想更多的了解的话,可以去看看辽宁卫视以前的电视节目,叫《明星转起来》这个节目前期是导师和学院一起唱,后来就是导师加导师一起唱。导师和导师一起会正宗很多。虽是娱乐类节目,大体还是以娱乐为主,但也能学习到很多曲目,还是很不错的节目。只是现在停办了。但网上还是有片段可以搜到的,真心喜欢二人转的话,看看这个节目还是很不错的。

有什么好听的二人转,老人爱听的

二人转:《包公赔情》《韩琪杀庙》《楼台会》《杜十娘》《阴魂阵》《西厢写书》

拉场戏:《墙头记》《小姑贤》《卜贤之死》《王老寡圆梦》《刘罗锅私访》《开馆验尸》《秦家花园》上下部《秦雪梅吊孝》上下部《浑官断》上下部

单出头:《新版王二姐思夫》《新版红月娥做梦》《女儿国王相思梦》《穆桂英招亲》

戏选段:《回杯记》《马前泼水》《包公断后》《猪八戒拱地》《西厢观花》《西厢写书》《西厢听琴》《锯大缸》《蓝桥》

小 帽:《小拜年》《双回门》《南送情郎》《北送情郎》《清水河》

《绣花灯》《绣纱灯》《拔白菜》《张生游寺》《探妹》

《看秧歌》《游西湖》《放风筝》《拣棉花》《绣八仙》

《柴郡主送饭》《夸哈尔滨》《九反朝纲》《艺人翻身》《井字儿里》

《耍钱五更》《沙金扇》《瞧情郎》《打秋千》《捡棉花》《小看牌》

守住二人转

2月28日下午,北京人民大会堂高朋满座,5位二人转名家首度上榜“全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年仅36岁的我省海伦市人民艺术剧院二人转演员赵晓波,以卓越而扎实的唱功一举为黑龙江捧回“国家级‘非遗’二人转传承人”的最高荣誉。作为最年轻的传承人,她的名字与老一辈二人转名家李秀媛、王中堂、赵本山、石桂芹并驾齐驱。3月1日本报记者独家专访赵晓波,走进这位执着二人转艺术的女传承人,揭开她鲜为人知的“手绢人生”……

■家贫偷学二人转

“二人转演员都是苦出身”……在他们绝活的背后,都有着不为人所知的磨难和付出”,说起自己的艰辛赵晓波几度哽咽。赵晓波从小在吉林榆树长大,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娃,她说:“打小我就爱听二人转,记得每次听《冯奎卖妻》我都哭个不停。当时农村二人转演出的门票只有1角钱,但我家还是看不起。”17岁那年,赵晓波被父母送到吉林榆树四合镇学习唱歌,但她瞒着父母改学了二人转,“那时候家里特别穷,就是想学成后多赚点钱,早点帮家里。”

不顾父母的反对还有屯子里的人在背后的指指点点,赵晓波毅然跟10多个同学在简陋的校舍里一起生炉子、做饭、学戏……

当时她已经17岁,骨胳基本长成了,形体方面的困难是最大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赵晓波的很多绝活是“硬掰”而成,下腰、掰腿,每天都是凌晨起床一练就是整整一天,腰闪了、脚扭了等等都是家常便饭。

■落户黑土地

二人转有南派、北派之分,在行内俗称“南靠浪,北靠唱”,北派二人转以黑龙江为代表,纯粹靠唱功,演唱的曲目多是传统的大段拉场戏,而南派二人转以辽宁为代表,注重表演和模仿,属于小调。赵晓波一开始就练就了扎实的北派二人转唱功,赵晓波说:“纯正北派二人转讲究唱功,记得学二人转《西厢听琴》时,第三句练了好几天都不在调上,老师教一遍不会,再教一遍还是不会,急得我打自己耳光,整夜整夜罚站练习。”

半年后,赵晓波上台表演了,那时候二人转演出都是小戏班子,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只好从这个屯走到那个屯来流动演出,用行话叫走班。赵晓波在小剧团越来越有名气了,1996年那年,她被我省海伦市人民艺术剧院招到旗下。在这片黑土地,赵晓波一呆就是十几年。她参演的新编拉场戏《情缘》、《生财有道》等参加了黑龙江省地方戏调演,1998年她还应邀赴中央电视台《曲苑杂谈》进行了专场演出,还在台湾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演出,大受欢迎,行内人评价她已经成为北派二人转的新一代****。

■不提倡走“本山”路

二人转在东北三省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但这些年以赵本山为代表的南派二人转却越转越火,我省二人转的创作、演出水平却渐渐落在了其他两省的后面,到底差在哪里呢?

赵晓波说:“过去有句老话,叫做‘宁赏十垧地,不教一出戏’,二人转老艺人的绝活,可不是谁想学就学的。可如今,你想教人家还不想学呢,那是因为‘老艺人八大车,不如小青年一个歌。’老的不教,小的不学。演员和创作人员年龄普遍偏大,后继乏人,新剧本也奇缺,一些好的二人转人才也因此外流了。”

采访中,赵晓波几度遗憾地说:“近几年很多黑龙江纯正优秀二人转人才迫于生计都去了‘刘老根’,唱起了南派二人转的小戏小调,这对北派二人转是很可惜的!”赵晓波说:“二人转传承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是对二人转的承认,我开办的小剧团教学生从2003年至今,可以说每年都在赔钱,说实话,如果我出去演出,费用会非常丰厚的,但我不希望这些想学戏的孩子学南派二人转,我想让他们走北派的路,让黑龙江的二人转兴旺起来。赔钱总比失传好,赔钱也值了”。

二人转里的九腔十八调是什么

本人就是二人转迷喜欢听悲调的二人转正戏24孝全集 大西厢 回杯记 游西湖 ★小拜年 ★茉莉花 ★张生游寺

★反正对花 ★东北风 ★劳工叹 ★放风筝

★探妹 ★寡妇难 ★光棍难 ★寡妇思五更

★江南寡妇 ★小寡妇上坟 ★烟花叹 ★妓女悲秋

★艺人翻身 ★清水河 ★春哥上工 ★妈妈好糊涂

★杨姑娘 ★情人迷 ★打秋千 ★双回门

★断道 ★九反朝阳 ★柴郡主送饭 ★尿炕王

★官司叹 ★大烟叹 ★扎吗啡 ★白蛇醉酒

★丢戒指 ★小看戏 ★小看牌 ★十美图放风筝

★江北送情郎 ★江南送情郎 ★探情郎 ★瞧情郎

★盼情郎 ★瞧情郎 ★劝情郎 ★劝郎别耍钱

★美女嘶情 ★月牙五更 ★大将名五更 ★双思五更

★恨五更 ★罗嗦五更 ★黑五更 ★盼五更

★糊弄妈妈五更 ★耍钱五更 ★哭五更 ★梁山伯五更

★配夫妻 ★十八摸 ★摘黄瓜 ★娘怀儿十月

★十比十爱 ★拣棉花 ★吕洞宾醉酒 ★吕洞宾买药

★夸哈尔滨 ★五层殿 ★十四愁 ★说黑

★二十四节气歌 ★贫穷十二月 ★雁词 ★满州律十二月

★十大想 ★十恨 ★人心不足歌 ★七十二怕歌

★小放牛 ★绣锅台 ★绣云肩 ★新绣云肩

★绣花灯 ★绣八仙 ★包饺子 ★卖饺子

★放马招亲 ★绣荷包 ★拔白菜 ★戏名联唱

★四大劝 ★阴阳界 ★挑女婿 ★十三不亲

★蚂蚱算卦 ★没有的事 ★林黛玉哭五更★情哥五更

★十二月倒卷帘 ★和尚思凡 ★半拉子探病 ★十三月

★忆真妃 ★民国律 ★五更佳人 ★贫寒五更

★绣兜兜 ★绣耳包 ★绣手绢

★绣花鞋 ★绣毡布 ★小上庙 ★小冻冰

★小烧香 ★小雕兵 ★小重楼 ★采茶

★光棍哭妻 ★光棍光 ★小逛灯 ★抓蝈蝈

★画扇面 ★砍柴郎 ★耍花棍 ★蹦登歌

★裁迷歌 ★俏僧尼 ★十跪母重恩 ★吃水别忘打井人

★打鱼人十二月 ★丁成巧得妻 ★审问青羊 ★叹青楼包公断后》、《二大妈探病》、《回杯记》、《连心曲》、《马前泼水》、《梁赛花擀面》、《皇亲梦》、《攀亲家》、《老汉背妻》、《单出头》、《包公赔情》、《孙二娘开店》、《张郎休妻》、《禅宇寺》、《双赶集》、《送鸡还鸡》、《李翠莲还魂》、《六月雪》、《劈山救母》、《红月娥做梦》、《打龙袍》、《密建游宫》、《刘金定探病》、《罗成算卦》、《大将名五更》、《春哥对花》、《张生游寺》、《李桂香打柴》、《韩琪杀庙》、《小拜年》、《富贵九子图》、《游西湖》、《杨八姐游春》、《锯大缸》、《包公吊孝》、《冯奎卖妻》、《楼台会》

《王二姐思夫》还有很多很多都很不错找一些老的演员唱的,现在的不是真正的二人转是杂耍

细数二人转

九腔十八调

人们常用(九腔十八调)来形容东北二人转曲牌的繁多,那么,二人转到底有多少曲牌呢?

二人转继承关内民间艺术,结合东北民歌、秧歌等艺术形式,吸收全国各地方戏曲、大鼓等一切可以借鉴使用的优秀曲牌,如百川汇流,终成大海。

日月轮转,万象更新,二人转的演出环境、演出形式、演出方式方法以及二人转曲目、曲牌的版本、结构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当下而言,二人转正戏段子中,正在使用的曲牌大致如下:

(一)常用通用类

[胡胡腔]

胡胡腔是概念词,也是曲牌名。作为概念词的时候,它代表的是 [胡胡腔] + [大救驾] + [打枣] + [喇叭牌子] 等,也就是一出二人转正戏的序幕部分的总称。作为曲牌名,它更是举足轻重。就传统唱法而言,它便是“好听不好听,先听头一声”的头一声。一句靓丽的胡胡腔,往往可以搏得满堂喝彩。

[胡胡腔] 又可分为 1 [头板胡胡腔]、 2 [二板胡胡腔]、 3 [三板胡胡腔] 和那个被称为黑吉辽三省杂交、九拐十八盘的4 [大尾巴胡胡腔]

[大救驾]

[大救驾]曲牌如其名,如千军万马临危救驾。紧锣密鼓,气势磅礴。演员唱作并行,精神振奋。 [大救驾] 又分为5 [大救驾] 和 6 [反救驾]

7 [打枣]

[胡胡腔]和[大救驾]这两套曲牌下来,演员和观众都处于亢奋状态,很是需要一个优美、舒缓又轻松的曲牌来缓解一下,[打枣]做到了。[打枣]这个曲牌严谨度堪称一流,如行云流水。

前后台互动紧密,可谓天衣无缝。

8 [喇叭牌子]

[喇叭牌子]是曲牌中的“穆桂英”,仗仗落不下。 [胡胡腔]中,它作收官之笔 ; 正戏正文中更是随处可见它的身影。二人转里有它;,拉场戏里也有它; 花红曲子里有它,苦戏里也经常有它。非但如此,它还有专利——演唱行车、走马、赶路时候大多用这个曲牌,因此 [喇叭牌子]也叫 [车趟子]。

9 [武嗨嗨]

如果评论二人转哪个曲牌所占篇幅最大,那么 [武嗨嗨] 必是当仁不让。绝大多数的二人转正文,都是以 [武嗨嗨] 推动主线,以其他曲牌辅助渲染,最后以 [小翻车]或 [流水]结尾。[武嗨嗨] 唱法特别随意,有千变万化。另外它最大的优点,就是它的本质像水,能与所有的曲牌紧密交接和结合。

10 [大武嗨嗨]

[大武嗨嗨]是 [武嗨嗨]的原型,也是目前保留最完整传统唱法的曲牌之一。很早以前的二人转没有乐队,两个人在前台演唱,同行们在后台用嘴代替乐队伴奏——

前台唱:一轮那个明月呀

后台和:哈!

前台唱:照西厢啊

后台和:叭嗒吆嘿

前台唱:二八那个佳人呀

后台和:哈!

前台唱:巧梳妆啊

后台和:叭嗒吆嘿

……

到一段落甩腔的时候,前后台一起——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呀,哎咳哎咳哎咳呀……因此,老艺人们给这种唱法与伴唱,叫做“哈酥”

11 [悲武嗨嗨]

[悲武嗨嗨]曲牌是 [武嗨嗨] 与评戏曲牌的混合体。因此它可以使用评戏的甩腔,也可以使用[武嗨嗨] 的甩腔。此曲牌讲究低沉悲切,多用于哀告哭诉。

12 [文嗨嗨]

[文嗨嗨] 这个曲牌悠扬婉转,荡气回肠。曲牌优美,历来被公认为二人转十大主调之一。多用于表述“观赏花园景色”和“女主坐于房中”等场景。

13 [快文嗨嗨]

[快文嗨嗨] 貌似[文嗨嗨] 的精简版,速度快,音符少,听起来有点像[文嗨嗨] 的快进播放。

14 [青柳子]

[青柳子]曲牌简单明了,干净利落。多用于表达人物行走、动作时使用,也可以用于感情色彩不浓重的唱词上。

15 [红柳子]

[红柳子] 是苦戏的灵魂,同样也是二人转十大主调之一。此曲牌音域跨度大,优美动听。唱法也是多种多样。可叙事,可诉功,可悲叹,可言情……

16 [靠山调]

[靠山调] 也是十大主调之一,它的感情色彩介于[武嗨嗨] 和 [红柳子] 之间。用途自然也是相当广泛。因最初用于《回杯记》中的张庭秀唱段,因此也叫[穷棒子调] 。此曲牌雄浑高昂,是演员展示嗓音的上上之选。

[报板]

[报板] 虽然是板式,同样也是曲牌。因为 [报板] 乍听像数板,其实无论17 [二六] 还是18 [流水] 都是有腔调的。[二六] 求慢,越慢则越显示唱功深厚; [流水] 求清,无论速度多快也要求吐字清晰。正所谓“快而不乱,慢而不断”

19 [小翻车]

[小翻车]这个曲牌名字真是靠谱。试想一个赶马车的车夫,把车赶翻了是个什么场景?这个曲牌多用于比较剧烈或激烈的剧情。如:“仙人腾云驾雾”、“武将争斗”或是一出戏即将结尾的环节。

20 [哭糜子]

[哭糜子] 是二人转中最苦的曲牌,多数用于生离死别的悲痛场景。莫说是人,花也溅泪啊!

21 [英雄悲]

[英雄悲] 是苦曲牌的王者。[哭糜子] 讲“哭”; [英雄悲] 讲“悲”。这个曲牌的型与神都堪称完美。而且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男女通用。

22 [送水]

[送水] 曲牌源于民间。东北某些地区,老人去世有“送江水”的习俗。送江水的时候,乐队师傅吹奏的便是这个曲牌,因此命名为 [送水] 。这个曲牌虽然不像 [哭糜子 和 [英雄悲] 一样大哭大叫,却能表达出灵魂深处的感伤,更令人回味无穷。

23 [漫西城]

[漫西城] 简洁明了,堪称唯美。曲牌轻快轻盈,演唱载歌载舞。演唱者如同水上漂,观赏者恰如画中游。

24 [锯大缸]

[锯大缸] 这个曲牌来源于二人戏《锯大缸》,这个曲牌本身喜剧色彩浓郁。多为男女上下句轮换句式,幽默风趣,互动性强。

25 [三节板]

[三节板] 这个曲牌以能“卖味”著称,也是典型的男女上下半句演唱方式的曲牌之一。多以“回忆往事”,“梳妆打扮”,“陪送嫁妆”等事件的表演。值得一提的是,[三节板] 有两个很是取好的甩腔。

26 [京东] 、27 [四平]、28 [奉派] 、29 [西河] 。

二人转曲牌中,吸收了太多太多的大鼓曲牌,有的曲牌已经没有了原来的面貌与神髓,彻彻底底的成为二人转的一分子。例如我们前面说过的[漫西城] 、[英雄悲] 等等,它们都来源于大鼓曲牌。但 [京东大鼓] 、[四平大鼓]、[奉派大鼓]和 [西河大鼓]还依然保留着极大部分的本来面貌。

京东大鼓享誉全国,自然不必多说 ; 西河大鼓更是国粹般的存在,也无可厚非。四平大鼓和奉派大鼓是扎根于东北老百姓心灵深处的民间艺术,更“接地气”二人转吸收这几个曲牌,更是锦上添花。

在二人转正戏中,[京东大鼓] 主要用于叙事。而其余三者用处更是广泛。[四平] 、[奉派] 、[西河] 通常被串联在一起使用于篇幅较长的曲目段落当中。

如:《西厢》中的“听琴”部分 ; 《罗成算卦》中的“算卦”部分 ; 《马寡妇开店》中的“三更”部分等。大多数先以 [四平] 铺垫,[奉派] 升华,后以 [西河] 达到高*潮的效果。当然也有根据本身情况而分别使用的。

30 [羊调]

[羊调]这个曲牌虽不常用(《西厢写书》中张生跪地,崔莺莺唱段)但却婉转动听,细腻绵长。不疾不徐、不骄不躁。如春风拂面,如雨润心田。

31 [扯羊尾巴]

这个曲牌名有点意思,你去扯羊尾巴,羊就会叫。莫不是形容这个曲牌的后半句那个撅尾巴的腔调,就是被扯了尾巴的羊发出来的?(见《小王打鸟》“起誓”)

32 [五字锦]

[五字锦] ,二人转曲牌名中的比较文雅的了。演唱时男女各半句,每半句五个字,故名[五字锦] 。曲调舒缓,悠扬悦耳,多用于“盘家乡”和“小两口拌嘴”等剧情。

33 [西口韵]

如果说 [靠山调] 来自于 [拦马正] ,那么 [五字锦] 就是来自于 [西口韵] 。可谓抽丝剥茧而成。曲牌具有相当大的系统性和艺术性。见《上本蓝桥》之“八出戏”

34 [鸳鸯扣]

[鸳鸯扣] 这个曲牌还是很不错的,感情色彩多倾向喜庆。曲调紧凑连贯,一气呵成,多用于抚养孩子长大等剧情。

35 [小悲调]

[小悲调] 这个曲牌,结构鲜明,婉转绵长。感情色彩上讲究小伤感,小悲痛,因此命名为“小悲”

36 [下楼]

表演女主下楼的专用曲牌。节奏明快如行云流水,闻声如见其人。

37 [茨儿山]

曲牌因拉场戏《茨儿山》而得名,地方特色浓重,节奏感强。白玲老师用于西厢,与 [下楼] 曲牌紧密结合,浑然一体,相得益彰,恰到好处。

38 [压布升]

极富有传统特色的曲牌之一。因为在传统唱法中,每一句唱词后面要加“压布升”三个字,因此命此曲牌名为 [压布升]。

39 [钵子]

[钵子] 曲牌大致保留着梆子腔的原始构造,曲牌大开大合,以高亢著称。一般在演唱神仙赶路剧情使用,或是与 [探亲]、[顶嘴] 一起出现在 [胡胡腔]

40 [神调]

[神调] 出自民间,由吉林榆树“老那”等艺人,经过改造和处理,正式使用于二人转舞台。

41 [影调]

来源于皮影戏,故称[影调]

除《寒江关》外,此曲牌大多演绎带有神话的剧情。

42 [佛调]

[佛调] 来源于佛歌,曲牌曲谱结构基本没有变化。用于二人转曲目中,也只用于表演拜佛烧香的剧情使用。

43 [三不正]

常言说“名不正,言不顺”,[三不正] 这个曲牌是“名不正,调不顺”曲牌结构违背音乐逻辑,唱也不正,听也不正,因此到如今此曲牌几近失传,其实也是优胜劣汰的必然而已。

(二)专戏专调类

我们知道,二人转最大的特点就是多元性和灵活性,所以,同样的曲目,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唱法,曲牌的使用也大不相同,那么,有没有一成不变的曲目曲牌呢?

当然有,例如有些传统剧目:老版本的《猪八戒拱地》、《三请樊梨花》等,以及近代的诸多“谱子戏”

44 [伊儿吆] ~《阴魂阵》

45 [腰穿儿] ~《阴魂阵》

46[春哥上工] ~《双拐》

47 [哭楼] ~《刘**观星》

48 [慢中紧] ~《刘**探病》

49 [打花名] ~《王美蓉观花》

50 [打水歌] ~《蓝桥》

51 [纱窗外] ~《二大妈探病》

52[劝大嫂] ~《马寡妇开店》

53[还阳糜子] ~《包公赔情》

54[二流水喇叭牌子] ~《包公赔情》

55 [小放牛] ~《二大妈探病》

56 [摔镜架] ~《回杯记》

57 [秧歌柳子] ~《包公断后》

58 [硬口柳子] ~《包公断后》

59 [报板腔] ~《西厢观画》

60[引子] ~《三请樊梨花》

61 [茉莉花] ~《三请樊梨花》

62[反西凉] ~《三请樊梨花》

63[拦马正] ~ 《三请樊梨花》

64[游西湖] ~《三请樊梨花》

65[思夫五更] ~《三请樊梨花》

[影调] ~《三请樊梨花》

66 [影梆] ~《三请樊梨花》

67[传令] ~《三请樊梨花》

68 [莲花落] ~《三请樊梨花》

69 [八不合] ~《三请樊梨花》

[神调] ~《西厢观画》

70 [打牙牌] ~《老猪八戒拱地》

71[清水河] ~《新猪八戒拱地》

72 [纱巾扇] ~《马前泼水》

73 [妓女悲秋] ~《西厢听琴》……

(三)外来人曲牌

我们曾说过二人转借鉴吸收了诸多的其他曲艺的曲目曲牌,例如各类的大鼓曲牌,有的曲牌已经完全被转化为二人转的曲调,然而有些地方特色浓重的,还依然保留着它们的本土风貌如:

74 [河北梆子] 曲牌

75 [河南坠子] 曲牌

76 [山东吕剧] 曲牌

77 [黄梅戏] 曲牌

78 [二黄] 京剧曲牌

79[正调] 评剧曲牌

80 [反调] 评剧曲牌

81 [大安板] 评剧曲牌

82[大悲调]评剧曲牌

83[三墩] 评剧曲牌如是等等

以上是小编所做的关于二人转曲牌的整理。但由于二人转曲牌的博、杂、繁、复,且名称不全、不正、不雅的居多,以至纵然是想为其分门别类都是极大的难事。在这里小编由衷赞叹吉林省民间艺术团,数年来对于东北二人转的继承和发扬做出的巨大贡献!单从曲牌这一点来说,可谓逐其源、会其意、塑其形而正其名。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良曲目曲牌。

二人转博大宽广,小编水准有限,以上内容若有不正、不符、不良之处,敬请广大同仁及二人转爱好者们提出宝贵意见,好及时更正和改良。最后,让我们衷心祝愿:这个流传几百年的艺术之葩,在五色斑斓的民间艺术花丛中,绽放出最绚烂的花朵!

——王伟



为什么二人转别名何其多?

二人转从诞生到今天,别名之多,占曲艺之首。现将其别名略作介绍。

“蹦蹦”一名,过去流传最广,也叫“蹦蹦戏”,均以其舞蹈蹦蹦跳跳得名。有的艺人说,应称为“碰碰”,是指甲乙两地艺人,本不相识,碰到一起,打板就可以合演而得其名。因为二人转是“大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因此,也有人就叫它“小秧歌”或“莲花落”。艺人爱叫“莲花落”,不爱叫“蹦蹦”,他们说:“谁要叫‘蹦蹦’,出门就败兴;要叫‘莲花落’,喜事就来到。”因为二人转主要是由旦丑二人表演,因此,也叫“对口唱”“对口戏”“双艺曲”“双玩艺儿”等,行话叫“双调”(音条)。因为早年二人转常唱“边关调”或“悠喝腔”,群众根据它的曲调,也叫过它“边曲”“悠嗨”。因为二人转艺班人数很少,不同于大戏,所以群众也叫它“八人班戏”“半班戏”。过去农村艺人没有戏装,借件花大布衫就可以上场演出,因此又叫它“大布衫戏”。辽西艺人,正月里白天出花会,晚上演二人转。花会前头有两面彩旗,有一面上写“天下太平”四个大字,取其首尾二字,也叫它“天平”。二人转丑角上台手使彩棒(源于大秧歌),因此也叫它“棒棒戏”。解放初期,吉林二人转艺人也叫过它“春歌戏”,春歌即秧歌。20世纪50年代初,政府提倡大力发展地方戏,二人转艺人也叫它“地方戏”或“东北地方戏”。

二人转之名最早见于1934年大连出版的《泰东日报》,但并未传开。直到1952年末,原辽东省民间艺术汇演时,艺人都反对叫“蹦蹦”,经王铁夫提议,才改为二人转。不久在东北各地普及,直到今天。

广义的二人转一树多枝,有“单、双、群、戏”四大类型。其中一人表演者为单出头,黑龙江叫它独角戏,俗称“一人转”。二人对口表演者主要是“二人转”,也有固定人物的“二人戏”。多人表演者有“三人转”“表演唱”“二人转坐唱”“群舞”“群唱”“东北民间歌舞”等名称。小戏曲形式者,叫“拉场戏”或叫“地拉场”“拉场玩艺儿”,艺人也叫它为“人物戏”。新文艺工作者多叫它为“秧歌戏”或“东北秧歌戏”。

东北二人转是什么

问题一:东北二人转是什么意思啊??? 二人转概述 二人转亦称“蹦蹦”,是在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它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俗称“小秧歌”),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逐渐演变而成。因此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在民间中流传着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的说法,可见“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可以说,二人转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 二人转的发展历史 二人转起源并流行于东三省,至尽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由于清末的社会动荡以及战争的缘故,文献记载大多不全,长期以来仅是在民间的流传,具体无从考证。 有记载,清道光二年(1822)年,吉林省怀德县八家子老爷庙(普济寺)的庙会上就曾演出过蹦蹦戏。早期的二人转没有女演员,女子角色全部由男扮女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二人转”的叫法才得以流传。四平、辽源、吉林、长春、铁岭等大、中城市,及西丰、榆树、梨树、德惠、双辽、扶余、镇赉等县,相继成立地方戏队(演出二人转)。一九五五年,女演员开始逐渐增多,二人转的演出基本结束了男扮女装的历史。自此,男女开始分腔,演唱讲求科学发声方法。六十年代,“二人转”的剧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加强了编导工作,开拓了二人转的新剧目,丰富了音乐伴奏,改进了服饰,充实了舞蹈美术,演员手持道具的种类有了发展变化。在内容上对古典剧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剔除“纸级、庸俗、丑恶的表演”;发展“健康、幽默、风趣的优良传统”。音乐唱腔要克服“单调、贫乏的倾向”;在表演上要求做到“唱的好听,舞的优美,逗的风趣,扮的逼真,绝活精湛”,五功综合,雅俗共赏。 改革开放以后,“二人转”曲牌又不断出新,伴奏乐器增加了扬琴、琵琶等,并兼用武场鼓、锣、钹。演员手持道具又增加了花伞、纱巾、长绸。根据塑造人物的需要,服饰又得到相应的改进。舞台演出运用灯光色彩的变幻,烘托戏剧情境,综合艺术质量不断提高。此间涌出了大量精彩曲目,如《马前泼水》、《回杯记》、《包公断后》、《包公赔情》、《西厢听琴》、《双比武》、《冯奎卖妻》、《水漫蓝桥》等。这些作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久演不衰。 在新的世纪,辽宁省铁岭市民间艺术团的二人转演员赵本山,立志要将二人转这个在东北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地方戏发扬光大,使其再现辉煌。二○○一年,由赵本山发起组办的“赵本山杯”二人转大奖赛,为二人转在新世纪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赵本山也在本次大奖赛中收了五位优秀的二人转演员为徒,他们分别是翟波、王小宝、王小力、张小飞、唐鉴君,他们都出演了赵本山自导自演的十八集农村题材轻喜剧《刘老根》。随着这部剧的热播,在全国掀起了“东北二人转热”。剧里二人转演员的精彩表演,也使全国人民对二人转这门民间艺术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相信由这些优秀的二人转演员的努力创新、创作,会出现更多优秀的作品,将二人转这种东北的艺术推向全国,使更多的人喜欢二人转。据悉,《刘老根》将于二○○二年拍续集,拍摄地点是铁岭市的清河旅游区。届时会将更多的二人转的精彩表演展示给广大电视观众。

希望采纳

问题二:东北二人转的名段是什么 挺多的,比如:《大西厢》、《回杯记》、《祝九红吊孝》、《梁塞金擀面》、《马前泼水》、《包公断太后》等

问题三:东北二人转手上拿的布叫什么名字 手绢!特定的!

问题四:有什么好听的东北二人转 二人转的传统剧目有三百多个。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蓝桥》、《西厢》、《包公赔情》、《杨八姐游春》等双玩艺儿;有《王二姐思夫》(又名《摔镜架》)、《红月娥作梦》、《丁郎寻父》等单出头;还有《回杯记》、《锯大缸》、《寒江》、《拉马》、《二大妈探病》等拉场戏。以后又编演了反映现代生活的曲目,如《给军属拜年》《丰收桥》等等。

问题五:东北二人转有个女的叫黄什么 小黄飞

问题六:东北二人转 坦白讲我就是东北人,我不同意有些人说的二人转‘俗’,每个人的文化差异不同,生活习惯不同,爱好也不同,不能自己不喜欢的就说不好!说没发展等等。二人转不是现在才有的,300年前到现在就一直存在,说明还是有人喜欢的。二人转所反应的就是民间的事,只是表达上更直接罢了。重要的是它给人们带来了轻松一笑,这是它最重要的!以下为转载评论:第一、关于春晚。首先春晚是什么?不是政治会议,不是音乐会,也不是个别人的聚会,更不是为个别人表现并成名搭建的台阶。春晚是为了过年的一场大聚会,是为全国人民办的。其次春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春晚的发展是以大的文化融合为背景的,雅文化与俗文化的融合,南北方文化的融合,国内外文化的融合以及新旧文化的交替等都是其内容。春晚的发展正在日益的大众化,娱乐化,这是进步呀!只有那些老顽固老保守派才会怕时代发展的大潮流!《不差钱》节目之前的主人也说了春晚是人民的舞台。既然是人民的舞台就要有代表普通人民的节目,就要有这样的演员!这样反映普通人生活的作品。就像郭德纲说的,昆曲雅,但是能听懂的人很少,所以曾经一度濒临灭绝。国家只能将它作为文化遗产保护起来。相声俗,但是街头巷尾处处皆是,有他的生命力。二人转和相声一样,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艺术!什么是艺术,就是可以引起人们审美情感的审美形式。有生命力的艺术就是好的艺术。另外艺术的发展是有阶段性和地域性的,不要说你不喜欢就完全否定。不能因为个别人讽刺京剧就否定京剧的艺术地位吧?《金瓶梅》在清朝是禁书,但在今天就是名着,在中国人眼中是禁书,在世界文学领域中就是经典。第二、关于二人转。你说中国不排斥卓别林,就算是这样吧。但那是因为国民都将其作为艺术欣赏的吗?未必吧?想必在很多中国老百姓眼中的卓别林和西方的小丑没什么区别。二人转就是中国的小丑表演,你既然承认西方的小丑是艺术,为什么不愿意承认中国的小丑呢?不支持国产?还是崇洋 ?还是你根本不懂得欣赏二人转?再有,你可以不承认二人转是艺术,但是谁规定上春晚的都得是艺术呀?你说的对,艺术一定反映生活,但反映生活的不一定是艺术。难道春晚的目的在于借那四五个小时,在合家团圆的日子给全国人民熏陶艺术修养吗?二人转有的内容是低俗,但是低俗也有他广泛的接受群体。这就是他存在的前提。春晚的小品与二人转并无大的联系,二人转的特点就是大俗,“连抽嘴巴带骂街”,就是直接反映勾栏瓦舍的文化,这就是他的可贵之处!赵本山大叔吧二人转带到国外受到的阻碍并不能说明二人转本身有什么问题,我还是那句话,文化具有地域性,不说语言,光是不同的文化就是足以让它失败,但这次的尝试是具有进步性的,因为本山大叔还是把握住文化融合的大趋势的,有谁敢说今后的几十年或几百年老外们一定不会乐此不疲的转着手绢,大唱“小拜年”呢?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生就有一种文化产生的原因和必要性,这是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正所谓“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第三、关于“小沈阳”。你说小沈阳不及魏三和孙小宝,兄弟,说每句话之前都是要讲依据的。这是对别人的尊重更是对你自己的负责。谁好谁差这是主观感受,你说小沈阳不及魏孙那小沈阳就真的不及魏损啦?但是请你认清,赵本山在你所谓的会说什么什么话的那一大堆人里只收了小沈阳,这是事实。在你所谓比小沈阳强的魏某孙某中小沈阳火了,紫了这也是事实。我们不管小沈阳的过去,即使他曾经在那里演出什么低级趣味的东西,他依然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欢笑,而你说的那些会说什么什么话的人,他们再幽默却没有机会。即使他是你说的一颗流星,他依然让人们看到闪光,看到二人转的希望。刘翔在北京奥运会上没能给我们带来更多惊>>

问题七:东北二人转有什么角色 东北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表现形式为:一男一女,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边走边唱边舞,表现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风趣。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三盟一市,

问题八:怎么下东北二人转呢 我把 压缩包传到百度附件了,你查找你的提问附件

点击压缩包下载。 直接下载,没有密码

满意请选为满意答案

手机提问的用户查看。请要用电脑网页版查看下载

问题九:东北二人转是什么?属于小品吗?我经常在电视上看见。二个人拿扇子在唱。 二人转是中国东北地区的走场类曲艺、地方戏,是广泛流传于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及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的戏曲形式,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风柳、春歌、半班戏、双条边曲等。二人转融合了东北秧歌、民间说唱莲花落、戏曲、东北民歌、笑话、杂耍等曲艺形式,大约有300年的历史。

问题十:东北二人转花魁是什么意思 1 百花的魁首。梅花开在百花之先,故有“花魁”之称。亦有以兰花为“花魁”的。

《说郛》卷六二引 宋 王贵学 《五氏兰谱白兰》:“干叶花同色,萼修齐,中有薤黄,东野朴守漳时品为花魁。”

宋卢炳 《汉宫春》词:“因何事,向岁晚,搀占花魁。”

柯岩《美的追求者造化无极》:“人们都赞美梅花,好像她是唯一傲霜斗雪的花魁,我不这样看。

2 喻指绝色佳人。

《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这些富豪公子,慕其容貌,都备着厚礼求见……求诗求字的,日不离门。弄出天大的名声出来,不叫他 美娘 ,叫他做 花魁娘子 。”

《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小道该死,冒犯花魁,可怜见小道则个。”

郁达夫 《毁家诗纪》之七:“省识三郎肠断意,马嵬风雨葬花魁。”

“东北二人转”是什么文化?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表现形式为:一男一女,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边走边唱边舞,表现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风趣。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三盟一市(现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和赤峰市)。  二人转这个名字最早见于伪满洲国康德二年(1934年)四月二十七日《泰东日报》第七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馆,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二人转者,一起数人,即乡间蹦蹦,美其名曰‘莲花落’,每日装扮各种角色,表演唱曲……” 1953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东北代表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加演出,从而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得到全国文艺界的承认,并叫得越来越响。 二人转植根于民间文化,表演台词具有浓厚的乡村特色,俗,色,酸是其最大特点,由名演员赵本山净化为绿色版本之后始得以上台面。 二人转:俗文化的生命力

轻松幽默,乐在其中 借着春晚小品《不差钱》机缘,二人转演员小沈阳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成为备受大众追捧的娱乐明星。与此同时,小沈阳也引来不少质疑和批判。小沈阳作为一名大众娱乐明星,必然要被指指点点、说三道四,也都属正常,没必要大惊小怪。但是,我发现,在对小沈阳质疑、批判的时候,许多人都不约而同地、自觉不自觉地以“雅人”自居,理直气壮地把“雅”当作一个绝对美学尺度,然后,把小沈阳归入低俗、粗俗、恶俗之中。不是小沈阳不能批评,而是这种雅俗分类和对立的绝对美学原则存在着严重问题,与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理念格格不入。 什么是雅?什么是俗?区分雅俗的标准是什么?没有无缘无故的雅,也没有无缘无故的俗,世界上本来没有雅俗之分,雅人为了自己的雅而说另一部分人俗,就有了雅俗之分。在中国古代,周朝有一整套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传说是周公创建的。这种礼乐制度是对人群的分类,它严格规范了人在社会中尊卑贵贱的等级地位,任何人必须服从这种规范,否则就要冠之以相应的罪名,并给予相应的惩罚。这种礼乐制度是儒家思想的基础,孔子的“克己复礼”的“礼”可以看作是周朝的礼乐制度总称。“礼乐”是符合礼制等级规定的音乐舞蹈。在周朝,“雅”指一种宫廷贵族乐器。《周礼》记载了这种乐器,把它和许多贵族宫廷乐器并列在一起。这些乐器由乐官掌管,由专业人员演奏,称为“雅乐”,用以配合贵族的礼仪活动。舞乐规模的大小,取决于贵族的级别。由于“雅”高高在上的贵族化地位,“雅”就演变为“正确”、“规范”、“标准”、“美好”的同义词了,就变成了高于俗的绝对性的文化和美学尺度了。可见,雅俗分类和对立不是天然的或客观的,而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之下建构起来的,是统治权力规定出来的。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秩序,贯穿着统治权力的意志和偏爱。用今天的话来说,雅是社会主流文化,是统治者喜爱、倡导的文化,统治阶级的文化总是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俗则是边缘文化,是被主流文化所排斥、压抑的文化,或者是不受重视的零散的文化存在。 雅俗分类、对立总是和社会文化秩序联系在一起,所以,在中国古代,雅俗分类、对立就从来没有消失过。“雅”为了保持自己的生机和活力,往往要从俗中大量汲取营养或者直接把俗变成雅,可是,那些俗的一旦变成雅的,便一定忘记了自己从前的出身,又制造出新的俗来,以标榜自己鹤立鸡群的优势地位。所以,雅俗的内涵在不同时期可以不同,但是,雅俗却一直处于紧张的对立、冲突状态。因为分类的目的不是划分不同文化类型或风格,而是要排斥、压制一部分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诗文是高雅的,而戏曲、小说则是低俗的。如果深究起来,在诗文之中,“文”要比诗更高雅,因为“文”总是和权力者联系在一起,只有特权者才有写字的必要和需要。巫师占卜、史官记事最需要文字,而诗则和民间、民众联系更密切一些。《诗经》在春秋以前是俗文学,到了汉代它才变成了经典。词在唐代兴起的时候是低俗的,但等到了宋代苏轼“为词立法”就变成高雅的了。从皇帝、大臣一直到普通知识分子,都以诗文显示自己高雅,并把戏曲、小说和其他民间艺术看作是低俗的。唐宋到明清的小说和元代以来的戏曲,由于带着社会普通人的嗜好和价值,一直被认为是低俗的。《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西厢记》、《牡丹亭》这些我们今天看来是经典的作品,在当时却难登大雅之堂,甚至被看作是诲*诲盗而遭到禁毁。诗文与小说戏曲的雅俗对立格局在晚清——“五四”期间被彻底打破,小说、戏曲在新文学之中一直是受到重视的文体。现在谁要说小说不高雅,会被大家当作疯子的。 为什么会存在着这种雅俗式二元对立的紧张冲突呢?我以为其根源就是大一统的专制文化。专制文化最本质的特点是制造绝对知识即绝对真理。这套绝对知识不对对象进行分类,也没有任何自我限制,它高高在上,放之四海而皆准。它就如同一个过滤器一样,过滤一切,凡是不符合它的尺度的,一律淘汰出局,打入低俗之列,而经过过滤器的东西又变成了过滤器的一部分。人们总是附庸风雅,自觉不自觉地寻求一个终极高雅,然后,用它统一一切,追求一种齐一性的统一规范。如此循环往复就导致了雅俗之间没完没了的二元对立,造成了文化专制所无法避免的文化等级观念和文化歧视。我以为,对小沈阳的质疑、批判在很多人那里,就是这种专制文化心态的无意识流露。 我以为,小沈阳的问题其实质就是如何看待民间艺术的问题,如何评价二人转这种民间艺术作为大众娱乐进入主流娱乐文化的问题。二人转是民间艺术,它的历史往长了追溯也仅仅300年左右,二人转被主流文化接纳是新中国以后的事情。从二人转自身发展来看,虽然它也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演员,演出过一些优秀作品,但是,它的影响也主要局限于东北地区;即使在东北地区也主要流行于乡村。“文革”结束以后,由于多元文化的逐渐崛起,由于赵本山等人的努力和影响,才由乡村进入城市,逐渐为全国更多的观众所了解、接受。小沈阳是典型的二人转演员,带着二人转所特有的民间乡野气质。他的男扮女装、他的说口都是传统二人转的重要表演因素,他的一招一式都流淌着二人转的精神气质,而他的流行歌曲演唱则是二人转进入都市之后的变异,从社会娱乐文化的角度看,它仍然带有十足的民间乡野气质,是一种原创性很强的大众娱乐文化品种。它给大众娱乐文化增添了一种狂野而独异的东北风味。它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市场票房就充分说明了这点。对这样一种洋溢着民间智慧的大众娱乐文化,应该尊重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让它在消费市场中逐渐完善自己。不喜欢、讨厌、反感也都是正常的,这既有接受过程的问题,也有个人嗜好和偏爱的问题。因为没有哪一种艺术一开始就获得所有的观众,也没有哪一种艺术能征服所有的观众,即使是经典也不例外。但是,用雅俗对立的思维方式去衡量它,再用终极高雅的尺度去贬斥、否定它,就毫无道理了。因为这种终极高雅的绝对美学,根本无法与现代社会多元文化接轨,完全违背了现代文化的基本理念。 从目前文化状态看,多元文化观念在学理层面已经变成了一个社会共识,我们很难看到还有谁对多元文化观念的合理性持怀疑态度。这种倾向即使在“雅俗”观念上也凸显出来。就我的观察而言,“雅俗”一词虽然被很多人使用,但是,其内涵已经完全发生了变化,它仅仅是不同文化的分类,不带有价值判断,不带有文化等级观念。许多人用雅文化指称主流文化以及先锋性文化,用俗文化指称通俗文化、大众文化,并特别注重雅俗对立的动态结构和消解。但是,也无可否认,由于我们长久的文化专制传统,相当一部分人(也包括艺术家、学者)仍然因袭着封建文化的雅俗观念。创作过《潘金莲》的着名戏剧家魏明伦批评春晚小品《不差钱》“差道德”。在他的观念里,任何艺术都要提供明确的道德教训,只有提供道德教训的艺术才是艺术。他还不知道现代艺术是多元存在,以至于把古老的“文以载道”看作是惟一合理的艺术。这种艺术一元论是文化一元论的典型折射。 要想让二人转这种民间艺术根深叶茂,必须抛弃那种顽固的雅俗对立的绝对文化观念和美学尺度,注重多元文化秩序的建设,让二人转深深地根植于社会多元文化秩序的土壤之中。

关于“传统名戏经典二人转都叫什么名”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23392.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