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李世民是怎么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呢?(以故事的形式描述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是怎么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呢?(以故事的形式描述玄武门之变)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5-07    点击:  120 次

李世民是怎么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呢?

网上有关“李世民是怎么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呢?”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以故事的形式描述玄武门之变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在李渊由太原留守成为唐朝开国皇帝的路上,假如没有李世民的一路搏杀和卓著战绩,恐怕历史的流向会出现无数个不确定因素。

同样,假如没有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7月2日)由天策上将、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历史恐怕也会是另外一种流向。

关于唐太宗李世民弑兄杀弟、发动玄武门之变,其原因已经被人们讨论了一千多年。从历史的惯性看,李世民杀死太子,他背负了一千多年的道德评判。从历史的流向看,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走向帝位,把一个国家很快引上大道,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618年,唐高祖李渊称帝之后,封自己的大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对于这个封立,是李渊并没有论功行赏,他也不可能论功行赏,他只能按照惯例去做。李建成虽为太子,功劳远不及二弟李世民,这一点太子李建成心里清楚,关键是身为天策上将的李世民也清楚。

一个提防、一个不服。毫无疑问,大唐的政治气候肯定会出现阴晴不定的局面。

在大唐立国的几年时间里,李世民因为从前的能征惯战,智勇兼备,早就确立了军事上***的地位。再加上他延揽四方人才,广置八方志士,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力量强大的政治集团。

作为太子,李建成时刻都能感受得到来自弟弟李世民的威胁。他得想办法削弱李世民的影响。可是,他使用的办法实在有点不入流。他和弟弟齐王李元吉一起曲线救己,请一批老父亲的妃嫔助力,靠着她们给李渊吹些枕边风。又策反收买弟弟李世民的部下,来削弱弟弟的力量。甚至给李世民下毒酒,盼着李世民死去。

以故事的形式描述玄武门之变

唐玄宗李隆基确实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唐朝玄武门之变发生了四次

第一次政变发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是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之间皇位继承权之争的总爆发。

第二次政变发生在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一月,其时武则天称帝已经十四年,年老病重,一些久已对她的“武周革命”不满、希望恢复大唐社稷的官员,在凤阁鸾台平章事(即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的率领下趁机起事。张、崔与左羽林卫将军敬晖等带领左右羽林兵五百多人占领玄武门,并把太子李显从东宫迎来,然后一同闯入皇宫,直至武则天所寝的迎仙宫,斩杀了武则天宠任的麟台监张易之、春官侍郎张宗昌,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太子李显重即帝位,复唐国号。

第三次是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太子李重俊的政变。中宗李显复位后昏弱无能,而皇后韦氏强悍,她与武三思内外勾结,把揽朝政。韦后因太子重俊不是自己亲生,很不喜欢他。三思也很忌恨重俊,并纵容其子驸马左卫将军武崇训和子妇安乐公主时常陵侮重俊,甚至呼重俊为奴。崇训还教公主去对中宗请求废黜太子,立自己为皇太女。重俊终于忍无可忍,于景龙元年七月联合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假称奉诏,率左羽林和千骑兵三百余人冲入武三思和武崇训的府邸,杀了三思和崇训,随即又发兵包围了皇宫,索要韦后和安乐公主。韦后闻变,挟持中宗登上玄武门门楼,调兵镇压。重俊率军攻到玄武门前,中宗对军士宣布重俊谋反,于是军士倒戈,杀了李多祚等,重俊的党羽立时溃散,政变一下子土崩瓦解了。重俊逃到终南山,被追获杀害。

第四次则是唐中宗景龙四年(公元710年)李隆基的政变。其年六月,韦后和安乐公主等密谋毒死了中宗李显,立温王李重茂为帝。韦后想效仿武则天,于是在京畿要害部门安插韦氏子弟,广聚党众,准备废黜重茂自立,但又害怕相王、太尉李旦反对,故欲寻机杀之。相王之子、临淄王李隆基接到密告,即联合太平公主等先发制人,冲入羽林卫军,杀了韦后派来统领卫军的韦璿、韦播,占领了玄武门,随之纵兵闯入皇宫,斩杀了韦后和安乐公主。相王李旦和隆基父子二人掌握了军政大权,后来威慑少帝重茂让位,相王登基,是为睿宗。

李隆基发动的是第四次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是什么性质的事件

617年,李渊在李世民支持下在太原起兵反隋并很快占领长安。618年,隋炀帝被杀之后,玄武门之变李渊建立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为太子。作为长子,李建成在唐王朝没成立之前所立下的功勋是卓著的。可以这样讲,如果李渊没有李建成,就很难成为唐高祖,有了李建成才有了后来的大唐帝国。李渊先让李建成和李世民分别于河东和晋阳密结各路英雄,收罗人才以备起兵。当时李世民不到20岁,阅历不如李建成,性格更不如李建成仁厚,所以李渊就把宝押在河东李建成的身上,李建成在河东独当一面,并参与了太原起兵 密 反。 公元617年,李渊砍掉太原副留守的脑袋,宣布起兵反隋。从太原起兵到攻占长安,经历了多次惨烈的战役。其中决定性的战役总指挥都是李建成。 但天下平定后,李世民指挥了几次讨伐,武德三年到武德七年,李世民征伐外委,功名日盛,而李建成主内,在辅佐李渊处理军国大事,李渊外出,李建成要居守监国。也正因为此,李世民收买大臣,在李渊耳边吹歪风,李建成实际上已经是准皇帝了,李世民收买的大臣只会吹李世民东征西讨之功。李建成在辅佐李渊的同时也进行了几次行动。只不过李世民在台前,太子李建成在幕后。李渊也没有好的办法解决兄弟二人的矛盾。

是年,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马,然后趁机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在危急时刻决定背水一战,先发制人。 李世民收买了驻守玄武门的兵首,为了做皇帝弑杀了自己亲哥哥李建成,兵戈“保卫”李渊,李渊被迫三天后立李世民为太子,2个月后李世民篡位登基,李渊才做了不到8年的皇帝,李世民做了一个仁义道德之下的君王,真正地王道没有半点虚伪的仁德,李世民永远缺少,可惜了一位仁者----太子李建成,永远的大唐开国太子。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626年7月2日),李渊决定次日询问二人。李建成得知情况,决定先入皇宫,和李世民对质。在宫城北门玄武门执行禁卫总领常何本是太子亲信,却被李世民策反。六月四日(庚申),秦王亲自带100多人埋伏在玄武门内。李建成和李元吉一同入朝,待走到临湖殿,发觉不对头,急忙拔马往回跑。李世民带领伏兵从后面喊杀而来。李元吉情急之下向李世民连射三箭,无一射中。李世民一箭就射死李建成,尉迟恭也射死李元吉。东宫的部将得到消息前来报仇,和秦王的部队在玄武门外发生激烈战斗,尉迟敬德将二人的头割下示众,李建成的兵马才不得已散去。之后,尉迟敬德身披铠甲“保护”唐高祖李渊,将事情经过上奏。3天后(癸亥),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诏曰:“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2个月后(八月...癸亥,诏传位于太子。太子固辞,不许。武德九年6月,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赦天下;关内及蒲、芮、虞、泰、陕、鼎六州免租调二年,自馀给复一年。),李渊退位,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登基。

很高兴为你解答本题,没问题的话,请及时点击右上角的采纳满意哈~~~~~~~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次子李世民与长子李建成争夺皇位继承权的宫廷政变。李唐建国,根据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李建成被立为太子,留在京城帮助李渊处理政务。李世民封为秦王,继续领军进行全国统一战争。由于李世民杰出的军事才能,他先后率军打败了薛举、薛仁杲父子、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地方割据势力,在统一战争中建立了巨大的功勋,加上他在晋阳起兵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李世民的声望是无与伦比的。与此同时,秦王手下聚集了大批谋臣猛将,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军事势力,因而逐渐萌生了染指皇权的野心。秦王巨大的声望和强大的势力,使得皇太子李建成感到皇位继承权受到了严重威胁,于是便与其四弟齐王李元吉逐渐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王。李元吉之所以愿与太子结盟,是基于下面的考虑:先联合太子打败秦王,然后再将太子一脚踢开取而代之。这样在唐初政坛上便出现了太子(东宫)集团和秦王(府)集团两大势力,随着全国统一战争的基本结束,两大集团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与激化。太子与齐王串通后宫张婕妤、尹德妃等,在高祖面前谗毁秦王,高祖对此则态度暖昧,左右为难。一方面,由于军事斗争的需要,他不能损害秦王的地位;另一方面,他又不能违背封建正统的嫡长子继承制,改立太子。他也曾采取措施试图调解兄弟三人之间的矛盾,但没有任何效果。由于太子与秦王的争斗,在朝臣中也形成支持太子和支持秦王的两大派。

武德九年(626)夏,突厥入寇边防,太子建议齐王率军出征,并要求调秦王府尉迟敬德等将领随行,想乘机控制秦王府精兵,然后谋害秦王。秦王在此危急形势下,决定提前下手。六月四日,通过已被收买的太子旧属常何(玄武门守将),李世民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十人伏兵于玄武门(唐长安太极宫北面正门,为全城制高点),以待太子、齐王入宫。太子、齐王当时入朝行至临湖殿,察觉有变,调转马头准备返回东宫。李世民从后面追赶并喊他俩停下,元吉在马上张弓欲射秦王,但由于惊慌,三次都不能把弓拉满。秦王张弓搭箭,建成应弦落马,死于非命。元吉被乱箭射伤,尉迟敬德赶上去将他杀死。高祖当时正在宫中与萧璃、陈叔达等划船游乐,听到“玄武门之变”的消息,大惊失色,不知如何是好。萧瑀、陈叔达劝高祖承认既成事实,立秦王为皇太子,以免祸及自身。高祖不得已,遂下诏立秦王为太子,八月传位李世民,这就是一代明君唐太宗。次年正月改元贞观。

“玄武门之变”究其实质是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为争夺皇位而发生的一次宫廷政变,对双方来说并无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但是在两《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中,太子被描写成一个庸劣无能,忌功妒能,好色无耻的人物。他屡次加害李世民,李世民迫不得已,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才举兵将其诛杀,把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说成是一场正义的锄奸行动,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唐太宗作为政变的胜利者,自然也就掌握了修史的权力,因此对自己自然要极尽美化,而对失败者则大加贬斥诬蔑。事实上李建成也是一个具有相当才能的人物,在唐朝的建立过程中也有相当的功绩。还应指出,由于李世民具有比李建成更高的才能,即位后采取一系列有力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措施,使唐朝很快强盛,出现了“贞观之治”的良好局面,所以他的即位是值得肯定的。由于这个原因,唐太宗发动的这场政变历来就没有引起史家的非议。唐太宗共有几子?其结局如何

据载,唐太宗李世民共有十四个儿子。其中皇后长孙氏生有三子:恒山王李承乾、濮王李泰和唐高宗李治。其他的后宫妃嫔生有十一个儿子,分别是第二子楚王李宽、第三子吴王李恪、第五子庶人李祐、第六子蜀王李愔、第七子蒋王李恽、第八子越王李贞、第十子纪王李慎、第十一子江王李嚣、第十二子代王李简、第十三子赵王李福、第十四子曹王李明。

恒山王李承乾是唐太宗的嫡长子,自幼聪颖,太宗即位后就被立为太子。贞观九年(635)唐高祖病死后,太宗居丧,承乾受命处理日常政务,颇识大体,很得太宗宠爱。之后每当太宗出游巡狩,就让承乾留守监国。但随着承乾的日益长大,开始沉迷于声色,耽于游猎,挥霍无度。并有谋反的打算,贞观十七年(643),被废为庶人,流放到黔州,不久就死了。

楚王李宽是唐太宗的第二个儿子,出生后不久就过继给叔父楚哀王李智云,但不幸童年夭折。贞观初年,追封为楚王。

吴王李恪是太宗三子。武德三年(620)被封为长沙郡王,后又迁为汉王、蜀王、吴王。李恪善于骑马射箭,又通文史。太宗认为他很像自己,对他十分疼爱,甚至在废了承乾后,一度想立他为太子,但因为长孙无忌的反对而作罢。因为吴王在宫中和朝官的心目中威望很高,长孙无忌为了巩固李治的太子之位,断绝吴王的众人之望,就诬告李恪与房遗爱等谋反,把他处死了。

濮王李泰是唐太宗第四子,也是长孙皇后嫡出的第二子。他从小聪慧机敏,写得一手好文章,历封宜都王、卫王、越王、魏王。李泰在性格举止上很有父风,倜傥不群,礼贤重士,喜好文学,在魏王府中开文学馆招纳文士,声誉很高,很得太宗的欢心。后来他自恃宠爱欲争夺太子之位,用心阴险,私自培植势力,事情败露后,被贬为东莱郡王,后又封为濮王。永徽三年(652)病死在郧乡,时年三十五岁。

李祐是太宗第五子。武德八年(625)被封为宜阳王,同年改封楚王。贞观时改封燕王、齐王,兼领齐州都督。他行为乖张,在齐州私自招募剑客,与群小为伴,田猎害民,行为不法。太宗多次下诏斥责,并派官员辅佐规谏。李祐自以为不受宠爱,又不甘心受限制,遂起兵谋反,但很快就被擒赐死。

蜀王李愔为太宗第六子。贞观五年(631)被封为梁王,后改封蜀王。他性情顽劣,行为不法,常无理殴打下官,又狩猎无度,纵欲无节,被太宗斥之为禽兽不如,贬为黄州刺史。永徽四年因受吴王李恪的牵连,被贬为庶人,徙居巴州,后改封涪陵王,乾封二年(667),病死。

蒋王李恽是太宗第七子,贞观五年封为王,后改封为蒋王,兼任夏州、相州刺史等职。高宗上元年间,有人诬告他要造反,遂惶恐自杀。死后赠官司空、荆州大都督。

越王李贞是太宗第八子,初封为汉王,后改封原王、越王。他擅长骑射,精通文史,颇有才干。武则天执掌朝政时,越王李贞与韩王元嘉、霍王元轨等密谋起兵匡复李氏江山。垂拱四年(688),联合诸王起兵,兵败自杀。

高宗李治是太宗第九子,是长孙皇后嫡出的第三子。他性格懦弱,贞观五年被封为晋王,贞观十七年立为太子,贞观二十三年即皇帝位,死后葬乾陵。

太宗的第十子叫李慎,贞观五年被封为申王,后又改封为纪王,并兼任州刺史。他为政清明,勤俭爱民,声誉很好,从小就聪明好学,经通文史,在皇族中与越王李贞同以文采出众而知名。高宗永徽年间,他历任左卫大将军、荆州都督等职。越王李贞起兵反武失败后,他也受到牵连,被流放到岭南,在途中病死。

江王李嚣是太宗第十一子,贞观五年封王,次年夭折。

代王李简是太宗第十二子,贞观五年封王,同年病死。

赵王李福是太宗第十三子,贞观五年封王。十八年被封为秦州都督,二十三年兼任右卫大将军。高宗咸亨元年(670)病死。

曹王李明是太宗第十四子,贞观二十一年封王。高宗显庆年间任梁州都督,之后又历任虢州、蔡州等州刺史,永昌元年(689),武则天以其与章怀太子李贤通谋造反为名,把他贬为零陵郡王,后被逼自杀。



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决定采用军事手段夺得权力,计划的核心是玄武门设伏,杀掉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在什么地方设伏,在什么时间设伏,这当然是关键的。但是,如何引导太子和齐王上当呢这当然也很关键。兵不厌诈,李世民的沙场经验再次有了用武之地。

 六月三日,李世民向皇帝告发太子和齐王*乱后宫。这后宫所指为谁呢有一种说法是尹德妃。告发太子和齐王与父亲的嫔妃有不正当的关系,这个罪名是很大的。高祖得到消息,反应是愕然,然后答复李世民:明天开会调查,并通知李世民参加会议。

 李世民与太子的关系李渊当然知道,但是李世民的这次告发非比寻常,因为其中牵涉皇帝,涉及皇帝的名誉。李世民要搞垮太子,李渊是知道的,但是,他竟然不顾父亲的荣誉,这不是太过分了吗李渊与其说是惊愕,不如说是愤怒更为贴切。李渊是一个优柔寡断、处事谨慎的人,但这一次很果断。开会就要有结果,李渊对于会议结果一定有把握,不然就不会立刻决定开会。这个会议,一定对李世民不利。此时的李渊,一定是下定决心要彻底解决李世民的问题。

 齐王李元吉对这个事情有所怀疑,建议太子不要上朝,先观察一下再说。李建成看来胸有成竹,坚持亲自到场。齐王李元吉没有再坚持,否则,历史一定是另外一种局面了。当太子和元吉按时前往皇宫,接近玄武门的时候,李世民伏兵突然发动袭击,两人当场毙命。

 原来,李世民告发太子、齐王*乱后宫,其实是他玄武门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如此就不能调动太子和齐王。中计的不止是太子和齐王,中计的还有高祖李渊,他成了李世民调动太子和齐王的工具。

 *乱后宫不过是一种说法,这个说法是李世民调动太子和齐王的计策,并非确有其事,理由有二:

 第一,一贯倾向李世民的《资治通鉴》里有个说法值得注意:宫禁深秘,莫能明也。这种暧昧不明的态度,表明《资治通鉴》对此并不认同。

 第二,李世民根本没有想利用此事搞垮李建成,否则他真有确凿证据,就不用冒险搞什么玄武门政变了,静待皇帝和大臣的调查岂不更加简单

 这是政治斗争,谁下手狠谁就可能赢得先机。也许李渊已经有了如何处置李世民的方案,但是他不知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包括他的愤怒本身,都是李世民计划的一部分。这是计中计、谋中谋,李世民卖了一个破绽,是为了下一个更大更狠的计划。

 这样,玄武门事变大概经过两个阶段:首先是引蛇出洞,通过皇帝的手,引出太子和齐王;然后玄武门设伏,杀掉太子和齐王。

 玄武门事变,是否到此一切都结束了呢李世民还有进一步的计划吗事情自然没有那么简单,通往皇帝宝座的路上还有一个李渊,如何对付他,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玄武门战斗基本结束以后,李世民没有亲自去拜见高祖李渊,而是派出尉迟敬德见李渊。关于此事,《资治通鉴》和《两唐书》的《尉迟敬德传》均有记载。让位说也好,夺权说也好,都离不开对这些文字的理解。

 《资治通鉴》是这样记载的:

 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迟敬德入宿卫,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上大惊,问曰: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对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

 上谓裴寂等曰:不图今日乃见此事,当如之何萧瑀、陈叔达曰: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务,无复事矣。上曰:善!此吾之夙心也。

 时宿卫及秦府兵与二宫左右战犹未已,敬德请降手敕,令诸军并受秦王处分,上从之。天策府司马宇文士及自东上阁门出宣敕,众然后定。上又使黄门侍郎裴矩至东宫晓谕诸将卒,皆罢散。

 这段记载,大概讲了三件事情。第一,玄武门战斗结束后,李世民担心父亲的安全,派尉迟敬德前往保护。但是,尉迟敬德擐甲持矛直接到达皇帝身边,把皇帝吓坏了,一问才知道发生了重大变故。这第一件事情可以叫做武装保卫。

 第二,面对如此情况,李渊询问身边的大臣,事已至此,当如何处置本来询问的对象是裴寂,因为他是宰相,裴寂此时没有出声,反而是萧瑀和陈叔达出来说话了,他们认为本来李建成就没有什么功劳,现在又搞阴谋;李世民功劳大有威望,应该让李世民当太子,把国家的事情全部委托给李世民。李渊的反应很有意思,李渊说,哦,这正是我的夙愿啊。这怎会是他的夙愿这第二件事情可以叫做决议让权。

 第三,因为零星的战斗还在继续,尉迟敬德提出让皇帝下手敕,把军权交给秦王。皇帝同意了,让宇文士及和裴矩分别出面宣布。战斗很快就平息了。这第三件事情可以叫做交出兵权。

 《资治通鉴》的这个记载,顺理成章。李渊看到事情已然如此,没有回天之术,也就心灰意冷,识时务地交出了军权。后来李世民管理庶政,当太子,当皇帝,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一切都已确定。

 那么,满身血污的尉迟敬德,来到高祖面前,其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

 尉迟敬德自称是来保护高祖的,这可信吗我们知道,皇帝正和宰相们在一起,那可是大内深处。平日里,不用说外人,就是侍卫也不能到这里来。尉迟敬德忽然来保护陛下,那么,陛下受到谁的威胁了李建成他们吗显然不是。他们要么被杀,要么被阻挡在玄武门外,很多人都开始逃离长安。皇帝这里很安全,根本用不着什么保护。所以,尉迟敬德的这个说法显然是掩耳盗铃。

 那么,尉迟敬德到底所为何来

 尉迟敬德来见皇帝的真正目的,不是保护陛下,而是替李世民索要兵权。你也许会问,也不一定啊,战斗不是还在继续吗他来是为了让皇帝制止战斗的吧。

 这个说法不正确。第一,尉迟敬德明确地说出了让秦王处分所有军队,如果仅仅是为了制止战斗,他可以说,请陛下下令,各处停止战斗,而不必要请秦王处分诸军。

 第二,当时情况下,真正能够下令停战的只有皇帝,而不是有权力的秦王。我们设身处地地想,战斗的双方,特别是对于已经丧失领袖的一方而言,不过是在负隅顽抗,此时除了自卫已没有了其他目标。这个时候,他们最希望皇帝来拉架,不可能信任秦王府。

 第三,真正宣布停战命令的是宇文士及(时任中书侍郎)和裴矩(时任检校侍中),而两宫人马也就听从了命令。宇文士及和裴矩代表的是皇帝,而不是秦王。他们宣布的命令应该包含听从秦王指挥,但也有停战的内容,估计还有放下武器、既往不咎之类的承诺。

 第四,李世民获得军权,不等于停止屠杀。李建成的五个儿子和李元吉的五个儿子都在这天被杀掉,他们被杀只能是在李世民获得军权、东宫放弃抵抗之后。所以,现在我们可知,李世民派尉迟敬德来索要的是军权,而不是什么停战的结果。而夺取军权,是李世民获得权力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同一天,以李渊的名义下达了《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伏诛大赦》,其中宣布:国家庶政,皆取秦王处分。这是以皇帝名义下达的赦免令,其实表达的都是李世民的立场。李世民因此获得管理国家的最高行政权力。

 有意思的是,在大赦令中划分的时间界限是申时(下午四时左右)以前。很可能,那就是发布大赦的时间。玄武门政变,李世民军队在清晨开始设伏,从战斗打响到最后结束,即李世民全面夺取权力,到申时也已大功告成。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导火线是什么呢?

从本质上说,玄武门事变的导火索,是由于李建成一系加快了去李世民化的步伐。面对这一局面,后者不甘被兔死狗烹,于是果断进行了一场军事冒险。

而让李世民如此果断的,还有他父亲李渊的态度。我们时常认为,李渊的和稀泥行为,是引发玄武门事变的罪魁;但纵观史料我们可以发现,在李氏兄弟的争权过程中,李渊显然是支持李建成的,而且在李家的事业前期就有这个苗头。

刘文静之死、收复河北事件,体现出李渊对李世民的打压

如果问谁是李世民的心腹智囊,我们都知道是房玄龄、杜如晦,毕竟房谋杜断;但在这二位之前,李家刚刚太原起兵的那段时间,肩负这一重任的是刘文静。

早些年,刘文静担任晋阳令,而裴寂担任晋阳宫监,这二位是情投意合的好哥们,以至于相与同宿,也就是睡在同一间房。

巧的是,在李渊担任太原留守后,刘文静成了李世民的忠实粉丝,他曾赞扬这位少年"豁达类汉高,神武同魏祖"(即兼具刘邦和曹操的优点);而裴寂则是李渊的死党,关系铁到敢冒着杀头的危险把晋阳宫的宫女送给李渊娱乐。

而接下来,刘文静为李家作出的贡献可以用杰出来形容:

他协助李世民促成李渊起兵,四处招兵买马,并配合李渊演戏除掉副留守高君雅(隋炀帝杨广的人);

决定西定关中后,他担任李渊的行军司马,为了稳定后方、扩充力量,他提出联合突厥的主意,并亲自北上操办;

在唐军西进途中,刘文静带着500突厥兵、2000突厥马雪中送炭,被李渊盛赞:皆君将命之功也;

在唐军主力攻打长安之际,刘文静率军扼守潼关,击败并俘虏隋军大将屈突通,解决了唐军的后顾之忧;

在大唐立国后,刘文静受命率人在隋朝开皇律令的基础上修订新法,奠定了唐代法令的基础。

而相比较之下,裴寂却主要作为李渊的近臣出现,功劳与刘文静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但其职务却一直压着刘文静一头。于是,这二位曾经的好哥们矛盾日渐凸显。

公元619年,刘文静酒后对一向无所事事、却位居自己之上的裴寂吐槽了几句,就被李渊以谋反之罪诛杀,丝毫不顾一旁苦苦求情的李世民。李渊只是替裴寂出气?没这么简单。

而在刘文静被杀期间,河北枭雄窦建德在突厥的支持下,大肆袭扰李家的老巢太原。为了让自己的铁哥们立功(也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人比刘文静优秀),李渊任命从未打过仗的裴寂为晋州道行军总管,全权负责讨伐刘武周。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这位仁兄的带领下,唐军被刘武周部将宋金刚打得溃不成军;紧接着,敌军兵临太原城下,留守李元吉却直接开溜,太原顺利落入敌手。其后对方乘胜南下,无法抵挡的裴寂昏招迭出,甚至逼迫百姓焚烧房屋、坚壁清野,结果部分百姓直接揭竿而起,与刘武周内外呼应。

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会发动玄武门之变呢?

首先我们要确定一点的是,李世民只是弑兄,却没有弑父。李渊是善终,不过提前退位而已(当然后来也可以说就是被李世民幽禁起来了)。其次,李世民其实在心里是不愿意弑兄的。

但事实证明,当时李建成已经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马,然后趁机除掉李世民。而且就在此时李渊又得到了秦王将有天下的预言(古人不比我们,对预言星象一说,相当的相信,其实我觉得确实也相当的准。),并且李渊也找来李世民询问此事,李世民知道兄弟快有行动,而父亲也开始怀疑自己了,在危急时刻不得不先发制人,发动玄武门事变。如果不发动玄武门事变,不仅是当不了皇帝这么简单,必然会遭到身败名裂,家破人亡,甚至连尉迟敬德,秦琼,房玄龄,长孙无忌等等一干跟随他的人也会一并被处死。

李世民是怎么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呢?

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以后,干掉了自己的兄弟,逼迫李渊退位,成功的坐上了皇位,史称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李世民在位期间,对待政事,勤勤恳恳,任用贤能,对百姓减轻赋税,开创了一派欣欣向荣的盛世局面,被后世称为贞观之治。

所以,李世民在后代人的眼里,他是一位明君,是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帝王的表率。然而,即便这李世民这样的圣明君主,一生之中也是颇多瑕疵,就拿玄武门之变来说,真实情况也是扑朔迷离,让后人迷惑,并且李世民曾经修改历史的做法也是让人议论不已。

贞观三年的时候,李世民下令设置史馆,让人专门负责修编前五代历史,意外的是同年闰十二月,李世民又将史馆移入禁宫,让宰相监察。从那以后,史馆就变成皇帝直接掌控的机构,李世民不再让他们修编前朝历史了,改成专门修编当朝历史。那么,问题来了。李世民为何让人专门负责修改当朝历史呢?迄今为止,也没有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成为历史上的一桩疑案,使得后人对此议论纷纷,衍生了很多观点。

有人说李世民专门让人修改历史,是为了掩盖自己弑兄夺位。理由是,按照封建社会长子继承皇位的观点,李世民是不符合继承皇位的要求的,他弑兄夺位得来的皇位终究是不符合封建法统和伦理道德的,连李世民自己也知道他这种行为不能让后世子孙效仿。所以,李世民修改历史,为的就是掩盖他残忍的行为,也为了让他登基继位变得合理合法。

另外一种说法是,李世民之所以修改历史,抬高自己在唐朝建立初期从太原起兵的地位,贬低李渊的功绩,是出于当时的政治所需。为什么这么说,李渊是隋朝旧臣,李世民让史臣将李渊主动从太原起兵改为被动起兵,塑造李渊的忠臣现象,为的就是符合封建法统的三纲五常。李世民让史臣记载,隋炀帝下令逮捕李渊,李世民和刘文静设计,逼迫李渊不得不反,否则就是死,并且李渊起兵之时,号称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如此一来,李渊妥妥的就是一个大忠臣形象了。李世民的意图很明显,目的就是维护自己的统治,避免后人效仿此例,起兵造反。

关于“李世民是怎么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呢?”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nhcdzx.com/zhishi/23317.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